2022年 07/20 – 10/13 國際木雕交流展2F-4F

2022年國際木雕交流展,延續國際木雕藝術多維度的探討路徑,今年策展主題「原貌.開拓」,希望通過觀念、造型、色彩、刀觸、媒材五大展區,讓觀者在觀看中產生「啊,原來是這樣」的驚喜,知道美就在其中,在觀看中獲得美感能量。

在觀念類型上,強調主題拓展、思想詮釋、美學提煉的傳達;造型類型上,強調輪廓外形、大體結構、細部組織的追求;色材類型上,重視色彩賦形、塗妝效果、木色組合的細膩性;刀觸類型上,著重在刀法功夫、肌理效果、質感處理的探索;媒材類型上,突出木材特性、媒材開發、複合結組的表現。

回到作品本身,直接向觀者進行對話,在藝術本質上進行實質的交流,拓展國際木雕的廣度與深度,深耕臺灣木雕藝術審美厚度,這便是我們想要傳達的展覽核心精神。

五大展區

 

觀念

藝術家在創作時,會對作品賦予珍貴的靈魂力量,我們稱之為「立意」,所立的意就是作品要傳達的、提煉的觀念。觀念是甚麼?它可以是從生活中產生感悟的的生活情趣,有可能是文史哲中深刻的主題意識,也有可能是生命無法迴避的信念力量。在近現代雕刻藝術中,觀念的重要性已經是古今美學、東西美學交會激盪的核心課題。

觀念的表達或是從過往傳統繼承中延伸,或是通過當刻生活做出拓展與提煉,甚至從世界的觀察認知、思潮理念撞擊反省、社會現象衝突思索,找到藝術家自身觀念的最大呈現。觀念展區邀請的藝術家:臺灣賴永興自刻頭像、黃明鍾建築頭像、中國高沖沖時髦的女性、日本阿部乳坊懸掛人像,形成相互的對話。

 

造型

觀者第一眼看見的是藝術作品的外部形象,不論是寫實具象的造型,或抽象寫意的造型,它也像是一個容器,將主題、思想、情感、信念等可以被表達的內涵置入其中。所以,造型它並不只是一個可見的外表。造型有兩個部份非常重要,一是大體結構,壯碩清瘦或秀麗雄偉、激烈沉靜,種種感知都來自於它的結構體;二是細部組織,由各種細微部分的結組,集合成一個整體的塊體,最後才構成整個結構。

如何善用造型中的輪廓外型、大體結構與細部組織,即是創作中最主要的生命力,傳達了藝術家通過造型給予藝術種種而重要的表現。本展區邀請的藝術家:臺灣韓旭東、黃瑞元、陳義郎、邱泰洋、施振木與日本石川幸二、阿部乳坊、大洋洲阿爾比哈爾。

 

色彩

在地球上人類是所有生命體中,最能享受多樣繽紛色彩之美的。春光燦爛,秋色爛漫,人們在色彩中體會著生命的多樣美好,萬事萬物皆有其色,每一種樹都有它各自的色彩,木雕藝術需要運用不同樹種的色彩紋理進行創作。木材被雕刻之前,處於原生狀態時,就擁有了自己的色彩,成為它材料特性的特徵。

木雕藝術色彩表現上的第一個層面是木材本身的原色,第二個層面是塗裝上彩,上色的過程就是人類對於文化所賦予的認知,它可以是非常寫實的落在生活中各種物象的模擬色;也可以是紅黃藍綠或金銀黑白等特殊色,賦予瑰麗神秘的象徵。本展區邀請的藝術家:臺灣的朱銘、戴堯勳、法國金大南、日本吉田敦。

 

刀觸

雕刻藝術是以去除多餘的藝術手法,從渾沌中撥開冗餘,讓最精華的、最重要的主體,呈現在觀眾眼前。不同的作者在雕刻過程時,由於工具使用的差異、使用工具技巧的不同,而擁有了獨一不可替代的刀觸之美。

當作者對木材有很深刻理解時,刀在其中,游刃有餘,展現出深刻精湛功夫。其次,通過不同工具,使木頭的原生性格,包括肌理效果、質感觸理被凸顯出來,或是滄桑或粗獷,或是細膩或美妙,種種觸覺上誘發的美感,以刀觸作為痕跡信號披露在我們眼前,敲醒、點醒了觀眾,使他們能夠對這件作品產生非常貼近的感知,然後由此產生了審美。本展區邀請的藝術家:臺灣的陳正雄、賴永發、陳德隆、日本石田陽介。

 

媒材

藝術創作都需要落實於它的載體,而木雕藝術的主要載體即是「木材」,木材有獨特的木本植物性格,它在地球上從一顆種子開始,在土壤、陽光、空氣、水的照拂下發芽茁壯成長,最後成為一棵獨立的樹木。我們的木雕創作材料取自原本活生生的樹木,木雕載體便是取材於活生生的材料,並且在當中看見它生長的脈絡,生長環境和氣候,保留材料的特質。

今年媒材展區邀請了從單一的一棵樹取下來的木材展現出各種特性的藝術家臺灣邱仕福與韓國李樹泓;使用其他複合材料的多元媒材表現的藝術家蔡根、邱泰洋、曾俊豪;本身以零散材料加以聚合成集合材的藝術家英國貝馬丁,木雕藝術在媒材的表現上依然有廣闊的施展空間。

最新回顧展

Copyright © 2019 三義木雕博物館 版權所有